琉璃瓦(以陶土為胎、表面施高溫釉,兼具裝飾性與耐久性)的長期存放需重點解決“釉面損傷、胎釉分離、胎體風化”三大核心問題,其防護需兼顧“釉面的脆性(怕磕碰、磨損)”“胎釉結合的敏感性(怕溫濕度驟變)”“胎體的吸潮性(怕長期潮濕)”三大特性。以下從存放環境、堆疊規范、防護措施、定期維護四個維度詳細說明:
一、存放環境:控制“溫濕度與污染”,避免釉面與胎體受損
琉璃瓦的釉層(玻璃質)和胎體(陶土)對環境變化敏感,環境控制是長期存放的基礎。
1.溫濕度:核心是“穩定”而非“極端”
溫度:需保持15-25℃恒溫,日溫差≤3℃(嚴禁劇烈波動)。
琉璃瓦的釉層與胎體熱膨脹系數不同:高溫(>30℃)會導致釉層膨脹幅度大于胎體(可能產生釉面微裂紋);低溫(<5℃)會使釉層脆性增加(抗沖擊性下降,輕微碰撞即碎裂);溫度驟變(如陽光直射后突遇降溫)是最大威脅——釉層與胎體收縮速度不一致,易直接導致“釉面剝落”(胎體露出,失去保護)。
濕度:相對濕度嚴格控制在40%-55%(潮濕地區需≤50%)。
高濕度(>60%)會通過兩種路徑損傷瓦體:
若釉面有微小裂紋(肉眼難見),潮氣會滲入胎體,導致胎體膨脹(釉面被頂起,形成“鼓包”);
胎體(陶土)本身有孔隙,長期吸潮會滋生霉菌(表面出現黑褐色斑點),甚至導致胎體“酥化”(用手輕碰即掉渣)。
低濕度(<30%)雖不易吸潮,但會使釉面因缺水失去光澤(變得干澀),胎體也會因過度干燥變脆(抗彎折能力下降)。
實現方式:
必須選擇室內倉庫(禁止露天或半露天存放),倉庫加裝保溫層(減少外界溫度影響),配備溫濕度記錄儀(每小時自動記錄,便于追溯);
潮濕地區在倉庫四角放置工業級硅膠干燥劑(每月檢查1次,吸潮后結塊需立即更換),地面鋪設“防潮膜+木質托盤”(離地≥20cm,徹底隔絕地面潮氣);
倉庫窗戶安裝遮陽窗簾(避免陽光直射瓦堆),雨季、冬季關閉窗戶(防止雨雪、寒風侵入),通風僅在晴朗干燥的中午進行(每次30分鐘,避免引入潮氣)。
2.防污染:隔絕“物理磨損與化學腐蝕”
防粉塵與硬物磨損:
琉璃瓦釉面光滑但脆性高,若沾染粉塵(尤其石英砂、水泥顆粒等硬質粉塵),長期堆積后,輕微震動或搬運時,粉塵會像“砂紙”一樣磨損釉面(失去光澤,留下不可逆劃痕)。存放前需用羊毛軟刷輕掃瓦體(去除浮塵),存放區遠離施工場地、建材堆放區(避免粉塵擴散),必要時用透氣性好的棉紗布覆蓋瓦堆(防塵但不悶潮)。
防化學腐蝕:
琉璃瓦釉面(玻璃質)怕酸堿腐蝕:
避免與水泥、石灰、洗滌劑等堿性物質同區存放——堿性物質遇潮后釋放OH?,會溶解釉面中的硅酸鹽(導致釉面失光、出現“麻點”);
遠離酸性環境(如化工廠、電池存放區)——酸性氣體(如SO?)與水汽結合形成酸霧,會腐蝕釉面(局部釉層溶解,露出灰白色胎體)。
存放區地面、墻面需保持清潔(禁止堆放任何化學品),搬運時避免瓦體接觸地面(防止沾到殘留的水泥漬)。
二、堆疊規范:減少“受力不均與碰撞”,保護易損部位
琉璃瓦的“瓦當(端部裝飾)”“瓦邊(弧形薄邊)”“釉面”是易損點,堆疊時需通過“定向擺放、緩沖隔離、控制高度”避免損傷。
1.堆疊前的預處理:單獨保護易損件
瓦當保護:帶瓦當(如龍鳳紋、花卉紋裝飾)的琉璃瓦,需在瓦當處套定制泡沫護角(與瓦當形狀匹配,厚度≥1cm),或用軟棉布包裹(避免搬運時碰撞磨損紋飾);
瓦邊防護:弧形瓦的邊緣(薄邊)用無紡布條纏繞(寬度5-8cm,纏繞2圈即可,避免過緊擠壓),防止堆疊時邊緣相互摩擦(釉面磨損)。
2.堆疊核心原則:“同向、分層、限高”
同向擺放:所有琉璃瓦需“弧形開口方向一致”(如均朝上或均朝下),禁止交錯堆疊——交錯會導致瓦體間接觸點不規則,受力集中在某一點(易壓碎邊緣)。若為“筒瓦”(弧形閉合),需將平整面朝下(增加接觸面積,減少壓強)。
分層緩沖:每堆疊5-6片瓦,需在層間墊3mm厚軟木板(或EVA泡沫板,密度≥30kg/m³)——軟質材料可分散壓力(避免底部瓦體受壓過大),同時隔離瓦體(防止釉面直接接觸摩擦)。
嚴格限高:
小型琉璃瓦(單瓦重量<2kg,長度<30cm):堆疊高度≤1.2米(約15-20片);
大型琉璃瓦(單瓦重量≥3kg,長度>50cm):堆疊高度≤80cm(約8-10片)。
過高會導致兩個問題:底部瓦體長期受壓(邊緣易碎裂)、重心不穩(輕微震動即傾倒,整堆瓦受損)。
3.固定與間距:防止傾倒和碰撞
瓦堆兩側用木質擋板(高度與瓦堆一致,厚度≥2cm)固定(擋板與瓦體間墊泡沫板,避免直接擠壓),底部用鐵絲將擋板與托盤固定(防止擋板移位);
多堆存放時,堆與堆之間預留≥50cm通道(便于檢查和搬運),通道內禁止堆放任何物品(避免碰撞瓦堆)。
三、特殊防護:針對“老瓦、精品瓦”的強化措施
對于古建修復用的老琉璃瓦(有歷史價值)、工藝復雜的精品瓦(如描金琉璃瓦),需額外采取強化防護措施:
1.老琉璃瓦(釉面老化、胎體脆弱)
禁止直接堆疊:每片瓦單獨放入“定制棉布袋”(布袋內墊軟紙),再放入木質收納箱(箱內用泡沫板分隔,每格放1片);
釉面保護:用羊毛刷蘸取少量“釉面養護劑”(無色透明的硅氧烷溶液,需提前在瓦體隱蔽處測試——確認不改變釉面顏色后使用),輕輕涂刷釉面(形成保護膜,阻隔潮氣)。
2.精品瓦(帶描金、彩繪裝飾)
描金部位用“無酸透明薄膜”覆蓋(再用軟紙包裹),避免金粉氧化(接觸空氣、潮氣易發黑);
禁止用手直接觸摸(手上油脂會污染彩繪),搬運時戴無粉手套(棉質或乳膠手套)。
四、定期檢查與維護:及時發現“隱性損傷”
即使存放環境達標,仍需每1個月檢查1次(雨季每2周1次),重點關注以下內容:
1.外觀檢查
釉面:是否有新出現的裂紋(尤其邊緣和瓦當連接處)、釉面剝落(局部露出胎體)、鼓包(釉面凸起,可能內部受潮);
胎體:表面是否有黑斑(霉菌)、粉化(輕擦即掉渣)、酥化(邊緣是否有碎裂痕跡);
裝飾部位:瓦當紋飾是否磨損、描金是否褪色(老瓦)。
2.環境與堆疊檢查
溫濕度是否在規定范圍(40%-55%濕度),干燥劑是否失效;
瓦堆是否傾斜(底部瓦體是否受壓變形),防護措施(泡沫護角、擋板)是否完好;
存放區是否有新增污染源(如附近堆放水泥、化學品)。
3.應急處理
若發現釉面鼓包:立即將該瓦單獨取出(避免擠壓擴大損傷),放置在干燥處(自然風干,禁止暴曬或烘烤);
若胎體出現黑斑:用軟毛刷蘸取少量“無酸清潔劑”(如稀釋的乙醇)輕擦(禁止用硬刷或腐蝕性清潔劑),晾干后單獨存放(避免霉菌擴散);
若瓦堆傾斜:先固定頂部瓦體(用木板臨時支撐),再逐層移除瓦體,重新規范堆疊(底部損壞的瓦需淘汰,禁止繼續使用)。